十二章紋是什么
在出土的實物中,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鈞的龍袍是最早的、帶有“十二章紋”的實物。
十二章紋的演變西周時產(chǎn)生十二種紋飾
十二章紋最早產(chǎn)生于西周時代,《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這段記載只說明了周代有這些服裝紋飾流行,并沒有指明十二章紋是周代天子的禮服紋飾。
東漢時確立為帝王專屬
從歷史材料可見,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十二章紋確立為重大的禮儀用紋飾,明確可查的是在東漢永平年間。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采、《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確定了漢代的服飾禮儀制度。
朝廷規(guī)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逗蠛菏·輿服下》)。即不同的身份地位,能用的章紋數(shù)量也不一樣。
自此以后,十二章紋被歷代帝王相繼仿用。
隋代確立了每個章紋在龍袍上的固定位置
十二章紋作為帝王專屬紋飾的完全確立,是在隋大業(yè)元年。
隋煬帝詔定了章服之制,并規(guī)定了十二章紋在皇帝“袞冕”上的具體位置:“于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后領(lǐng)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質(zhì)以玄,如山、龍、華蟲、火、宗彝等,并織成為五物:裳質(zhì)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shù),此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備十二也。”
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于后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諸侯,則分別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書·禮儀七》)。
明代維持了十二章紋的規(guī)制
從明代弘治皇帝袞服上的十二章紋,就能看得出來。
清代,十二章紋地位下降
到清代,十二章紋漸失其主要地位,演變?yōu)槎喾N裝飾圖案中的一種,要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其位置。
十二章紋伴隨中國古代社會走過了興盛與衰落,如今已經(jīng)歸于沉寂。它從歷史中來,要想了解它,也需投身到歷史的洪流中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