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一家門店進駐中國上海,截至去年10月份日本無印良品13年來在該市場已經開設了235家門店。品牌所倡導的天然、極簡的生活方式、穿著體驗除了在中國刮起一陣“MUJI”風外,近年來也一直被各種山寨商品所困擾。如果對于商標問題有任何疑問,歡迎前來咨詢,我們可以為您提供專業(yè)的指導性意見。歡迎關注知春路知識產權中國商標 網
甚至在去年,法院裁定2005年才在上海成立的日本無印良品公司所使用的無印良品商標侵害了北京棉田紡織品商標權,日本無印良品需賠償其62萬元人民幣 。這意味著,日本無印良品未來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或只能標示“MUJI”。
就在近日,日本無印良品(Muji)所有人再次進行維權上訴 ,以“侵害商標及不正當競爭”為由,將杭州臨平歡樂城“無印良品”經營者杭州余杭區(qū)南苑街道文氏佳品百貨店,及其產品生產者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合計人民幣321萬元 。
目前該案在余杭法院進行審理。
據(jù)了解,早在1999年,日本無印良品就已經向商標局申請注冊“無印良品”商標。但是,當時這個商標僅可以用在第3、16、25類等商品上,比如化妝品、文具服裝鞋包之類,然后日本無印良品遺漏注冊了第24類。這第24類商品主要是指紡織品(布匹)和家用紡織品制罩布,包括紙制床單和枕套,不包括醫(yī)用電熱毯(第十類)和非醫(yī)用電熱毯(第十一類)及紙制桌布和餐巾(第十六類)等。
盡管日本無印良品產品分類中的化妝品、文具、服裝鞋包等也因獨特的設計風格、精簡的使用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家用紡織品,如床單等等家居用品更是一直成為消費者心中的明星產品。
正是這樣的陰差陽錯,于是2000年左右海南南華實業(yè)貿易公司就用“無印良品”注冊第24類商品的商標權,之后又將商標權轉給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 。
也就是說,在2000年日本無印良品還未進入中國前,中國的商標數(shù)據(jù)庫中已經有了“無印良品”這個名字 。接著,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成立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并授權“無印良品”的商標使用權。
有媒體發(fā)現(xiàn),北京棉田正在以“無印良品”商標在中國各地進行擴張開店,目前在各地已布局30家門店。該無印良品與日本無印良品不同的是英文為“Natural Mill”,其他與日本無印良品極為相似。對此,良品計劃稱已采取法律行動。
這起開始于2001年的商標“搶注”,也正是中國的知識產權糾紛中的一個典型。
其實早在2004年,中國歷時十年修改的新《商標法》開始正式實施。據(jù)《日本經濟新聞》5月2日報道,中國的知識產權糾紛涉及美國蘋果公司、日本良品計劃株式會社、德國寶馬公司等大企業(yè),而且糾紛案件數(shù)還在持續(xù)上升。侵權賠償額度上限也從5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 此前需要3到4年的商標申請注冊時間最快也將縮短到1年。這體現(xiàn)出中國對于國際社會呼聲的回應。但從過去這幾年的糾紛案例看,依靠常規(guī)手段未必能徹底解決解決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