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摘要
當被控侵權商標標識中存在多個相近的侵權商標標識,且其中某個被控侵權商標標識系權利商標馳名前已經注冊的,此時應根據(jù)被控侵權人是否具有明顯的侵權主觀惡意;之后注冊的被控侵權商標標識的實際使用情況是否存在對之前注冊的商標標識的商譽傳承;之后注冊的被控侵權標識是否與權利商標相同或近似,足以誤導公眾并可能致使權利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等因素,判斷在權利商標馳名后注冊的商標是否屬于對馳名商標的復制、模仿,應否停止使用。
原告:寶馬股份公司(Bayerische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住所地:德意志 聯(lián)邦共和國慕尼黑80809,佩圖爾林。
代表人:史蒂芬·希恩茨(Stefan Hienzsch)和約亨·福爾克默(JochenVolkmer),助理總法律顧問和商標部門主管。
被告:上海創(chuàng)佳服飾有限公司,住所地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奉賢區(qū)柘林鎮(zhèn)。法定代表人:鄭昌輝,執(zhí)行董事。
被告: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DEMA GROUP (INT’L) HOLDING LIMITED],住所地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上環(huán)文咸西街。
被告:周樂琴
原告寶馬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寶馬公司)因與被告上海創(chuàng)佳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chuàng)佳公司)、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馬公司)、周樂琴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向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寶馬公司訴稱:2008年開始,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共同合謀,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設立、經營了BMN品牌加盟體系,使用原告寶馬公司馳名商標“寶馬”、“BMW”作為字號注冊了被告德馬公司;模仿原告寶馬公司“”、“BMW”等馳名商標,注冊并使用“
”、“
”等商標;使用與原告寶馬公司“
”、“BMW”(第18類)等商標近似的侵權標識以及德國寶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德國寶馬、德國寶馬集團等文字,構成對原告的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
請求判令:1、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立即停止對原告涉案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2、被告德馬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德國寶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企業(yè)名稱;3、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連帶賠償寶馬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300萬元(包括律師費及合理支出)。4.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在《中國工商報》以顯著位置刊登聲明,消除侵權造成的不良影響。
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辯稱:1、創(chuàng)佳公司對于原告系涉案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人并無異議。2、創(chuàng)佳公司并未實施原告在本案中主張的商標侵權行為。創(chuàng)佳公司已經合法取得了被告德馬公司的相關商標授權,并依法授權第三方使用?,F(xiàn)第三方使用行為超出了創(chuàng)佳公司的授權范圍,與創(chuàng)佳公司無關。綜上,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認為其不構成侵權,請求本院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被告德馬公司未向本院遞交書面答辯意見。
被告周樂琴辯稱:1.周樂琴對于原告系涉案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人并無異議。2.周樂琴注冊并授權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使用的商標與原告對應的涉案注冊商標既不相同亦不近似,不構成對原告涉案注冊商標的侵害,且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實際并未使用周麗琴注冊的商標。3.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實際使用的涉案被控侵權標識,均非來自于周樂琴的授權,與周樂琴無關。4.原告在本案中提供的證據(jù),尚無法證明周樂琴存在直接使用被控侵權標識的行為。綜上,被告周樂琴請求本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經審理查明:
一、關于原告主張的涉案商標的相關事實
原告系“”圖形商標、“寶馬”文字商標、“BMW”字母商標等注冊商標專用權人。
二、關于原告主張的涉案商標屬于馳名商標的相關事實
(一)使用“”、“寶馬”、“BMW”等商標的汽車商品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市場份額、銷售區(qū)域、利稅等相關事實
原告提供的證據(jù)顯示:“”、“寶馬”、“BMW”等商標被使用于寶馬汽車的生產、銷售、宣傳推廣等商業(yè)活動。2005年9月29日,寶馬中國成立,其經營范圍包括寶馬汽車和摩托車的進口、銷售、市場營銷及服務。2010年寶馬汽車在全國進口汽車品牌銷售排名中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10.5%。2011年至2013年寶馬汽車的進口數(shù)量排名第一。
2003年5月,華晨寶馬成立,其經營范圍包括寶馬乘用車、零部件的生產、銷售及提供售后服務等。華晨寶馬成立后,在全國設有2個整車工廠和1個發(fā)動機工廠,420個銷售和服務網點,4個寶馬零部件配送中心,3個寶馬培訓中心,15個培訓基地和11個鈑噴培訓點,至2013年華晨寶馬的寶馬汽車年產量、銷售量均突破20萬輛。
(二)“”、“寶馬”、“BMW”等商標享有的市場聲譽相關的事實
2004年至2014年,世界品牌實驗室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的排名,原告的“”、“BMW”、“寶馬”品牌歷年來排名均在前35位內。2013年1月,亞太公司公布的《2012年中國車輛可靠性研究》顯示寶馬汽車在54家品牌中排名最高。寶馬3系汽車、寶馬5系汽車、BMW 530Li型汽車、寶馬X1型汽車多次在德國、美國、中國的相關媒體評比中獲獎。
(三)對“”、“寶馬”、“BMW”等商標宣傳推廣的相關事實
原告的證據(jù)顯示,寶馬中國、華晨寶馬以及位于全國不同地區(qū)的寶馬汽車授權經銷商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商業(yè)宣傳和推廣活動等方式,宣傳、使用“”、“BMW”、“寶馬”商標。包括寶馬汽車品牌推廣活動被相關媒體報導、積極參與各類車展、積極參與各類公益事業(yè),獲得多項榮譽以及積極參與各項體育賽事。
(四)關于“”、“寶馬”、“BMW”等商標被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的相關事實
2000年6月,商標寶馬BMW(使用商品為汽車)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錄入《全國重點商標保護名錄》。“”、“BMW”、“寶馬”等注冊商標多次獲得行政和司法的保護。2009年12月、2010年9月、2012年11月,“”、“BMW”、“寶馬”等注冊商標分別被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國家商標局、國家商評委認定為馳名商標。
(五)“”、“BMW”、“寶馬”等商標被媒體報道的相關事實
國家圖書館出具的查詢報告顯示,從2000年起至2007年期間,《國際商報》、《中國汽車報》、《汽車商報》、《中國證券報》、《中國物資報》、《財經時報》、《摩托天地》、《中國企業(yè)報》、《中國商報》、《中國工業(yè)報》、《汽車電子??贰督洕鷮蟆返冉偌颐襟w對原告的“”、“BMW”、“寶馬”等商標和商品進行了相關報道。
2008年至2010年期間,太平洋汽車網(pcauto.com)、人民網(people.com.cn)、車168(che168.com)、汽車之家(autohome.com.cn)、新浪網(sina.com)、鳳凰網(ifeng.com)、新華網(xinhuanet.com)、易車網(bitauto.com)、21世紀網(21cbh.com)、中華網(china.com)、路透(reuters.com)、騰訊(qq.com)、搜狐(sohu.com)、網易(163.com)等網絡媒體對原告的“”、“BMW”、“寶馬”等商標和商品進行了相關報道。
(六)其他相關事實
2001年12月28日,原告授權廈門寶姿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寶姿)和世紀寶姿服裝(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寶姿)在其生產和銷售男式、女士和兒童服裝、皮制品等商品上使用“BMW”、“BMW lifestyle”等商標。嗣后,廈門寶姿和世紀寶姿以開設“BMW lifestyle(寶馬服飾)”專賣店的方式,持續(xù)推廣使用“BMW”、“BMW lifestyle”等商標。2001年至2007年期間,《世界都市》、《人民日報》、《新經濟》等幾十家報刊媒體對“BMW lifestyle(寶馬服飾)”進行了相關報道。原告提供的照片顯示,“BMW lifestyle(寶馬服飾)”專賣店在其店內裝潢等處使用了“BMW lifestyle”等標識。
三、原告在本案中主張的與侵權相關的事實
(一)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的有關情況
2007年7月24日,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成立,經營范圍服飾批發(fā)、零售等。2008年7月11日,被告德馬公司成立,其原名“德國寶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GERMAN BMW GROUP (INTL) HOLDING LIMITED]。在2010年6月24日變更為現(xiàn)名“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被告周樂琴系被告德馬公司的唯一董事及股東。
(二)被告德馬公司、周樂琴享有的與本案相關的注冊商標的有關情況
被告德馬公司通過轉讓獲得第25類“”、“
”商標,通過注冊獲得第25類“
”商標。被告周樂琴通過轉讓獲得第25類“
”商標,通過注冊獲得第25類“
”商標、第18類“
”商標。
(三)涉及原告主張被控侵權行為的相關事實
被告德馬公司、周樂琴通過將上述商標授權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使用的方式與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自2009年共同設立了BMN品牌加盟體系。被告德馬公司、創(chuàng)佳公司在經營BMN品牌加盟體系的過程中,將“”、“
”商標著色或使用“
”商標,與“
”商標、“
”標識,以及德國寶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GERMAN BMW GROUP (INTL) HOLDING LIMITED]企業(yè)名稱、德國寶馬集團、德國寶馬、寶馬等文字相組合,并廣泛使用于品牌加盟手冊、經營場所裝潢、廣告宣傳等BMN品牌加盟體系,以及生產、銷售的服裝、鞋、包等商品上,并在全國多個省市發(fā)展加盟體系并銷售至今。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審理認為:
本案中各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在于:一、原告的涉案商標是否可以被認定為馳名商標;二、三被告是否實施了原告主張的侵權行為;三、三被告在本案中應否承擔民事責任。
▲ 關于第一個爭議焦點。
首先,在本案中,原告主張馳名商標的“”、“寶馬”、“BMW”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為第12類機動車輛、摩托車及其零件,原告又使用相同或相近的“
”、“
”圖形、“BMW”在第18類皮革制品、第25類服裝等商品上申請了注冊商標。而本案被控侵權商品屬于第25類的服裝以及第18類的皮革制品,且被控侵權標識中還涉及已經取得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標標識。因此,本案并不僅僅涉及原告第25類、第18類上的商標與被控侵權標識的比對,還涉及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已登記并使用在第25類、第18類商品上的商標是否侵犯原告主張的第12類上的馳名商標,且第12類機動車輛與第18類皮革制品、第25類服裝,無論從相關公眾對商品材質、銷售渠道等方面的一般認知,還是根據(jù)《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類似商品和服務區(qū)分表》上的分類,兩者屬于既不相同也不相類似的商品。因此,根據(jù)當事人的請求和本案的具體情況,有必要對“
”、“寶馬”、“BMW”商標是否屬于馳名商標及其形成作出認定,才可以對三被告在本案中是否構成商標侵權作出全面判斷。故本案中有必要認定“
”、“寶馬”、“BMW”商標是否屬于馳名商標。其次,在案證據(jù)互相印證,足以證明原告的“
”、“BMW”、“寶馬”商標至少在2007年就已為中國境內相關公眾廣為知曉,屬于馳名商標。之后“
”、“BMW”、“寶馬”商標在中國境內的知名程度亦隨著其持續(xù)使用而不斷增加、擴張,持續(xù)處于馳名狀態(tài)。
▲ 關于第二個爭議焦點。
(一)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德馬公司、周樂琴明知“”、“BMW”、“寶馬”商標屬于原告的馳名商標,仍惡意共謀,共同建立BMN品牌加盟體系并通過生產、銷售被控侵權商品、授權BMN品牌授權經銷商、廣告宣傳等商業(yè)活動使用侵權標識,實施了如下涉案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1.以“BMW”、“寶馬”作為字號注冊成立被告德馬公司,并在BMN品牌加盟體系的經營中使用德國寶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GERMAN BMW GROUP (INTL) HOLDING LIMITED]并授權BMN品牌授權銷售商使用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2.在25類、18類商品上使用德國寶馬、德國寶馬集團并授權BMN品牌授權經銷商使用,構成對原告“寶馬”馳名商標的侵害。3.在25類商品上注冊、使用并授權BMN品牌授權經銷商使用“
”注冊商標,屬于模仿原告“
”馳名商標,誤導公眾,并致使原告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商標侵權行為。4.考慮到本案中各被告具有極為明顯的侵權主觀故意,且沒有證據(jù)證明“
”注冊商標曾被實際使用,故對“
”注冊商標的注冊使用亦不存在對“
”注冊商標的商譽傳承。而“
”注冊商標標識與原告“BMW”馳名商標相近似,足以誤導公眾并可能致使權利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被告在25類商品上注冊、使用并授權經銷商使用“
”注冊商標及“
”標識,屬于模仿原告“BMW”馳名商標,誤導公眾,并致使原告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商標侵權行為。5.在18類、25類商品上使用的部分被控侵權標識,侵犯了原告注冊在第18類、第25類商品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
(二)原告寶馬公司下列侵權主張在本案中并不成立。1.鑒于,“”、“
”商標標識與原告“
”馳名商標標識不相近似,也不會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和誤認。故對“
”、“
”商標標識的注冊使用,不構成對原告“
”馳名商標的侵權。2.鑒于德馬公司、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與原告“寶馬”商標并不構成相同或近似,不會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和誤認,故對德馬公司、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的不正當競爭和商標侵權。3.鑒于沒有證據(jù)證明“
”注冊商標在本案中被使用,故原告對被告德馬公司注冊“
”商標行為的異議,應由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予以處理。
▲ 關于第三個爭議焦點。
本案中,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共同設立和經營了BMN品牌加盟體系,并對BMN品牌加盟體系中具體企業(yè)名稱、標識的使用有著明顯的意思聯(lián)絡。在經營BMN品牌加盟體系的過程中,被告創(chuàng)佳公司、被告德馬公司、被告周樂琴通過上述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故意造成BMN品牌與原告之間具有特定聯(lián)系的混淆和誤認,具有共同的主觀惡意,三被告上述分工合作的不同侵權行為產生了共同的侵權后果,故三被告應當就其侵權行為共同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三款、第十四條第一款、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項、第九條、第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條第(一)項、第五條第一款、第三款、第十條的規(guī)定,于2016年9月30日作出判決:
一、被告上海創(chuàng)佳服飾有限公司、被告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被告周樂琴立即停止對原告寶馬股份公司享有的“”圖形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證第282196號)、“寶馬”文字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證第784348號)、“BMW”字母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證第282195號)、“
”圖形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證第G955419號)、“
”圖形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證第G673219號)、“BMW”字母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證第G663925號)專用權的侵害;
二、被告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德國寶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三、被告上海創(chuàng)佳服飾有限公司、被告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被告周樂琴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在《中國工商報》刊登聲明,消除因侵權行為對原告寶馬股份公司造成的影響(聲明內容須經本院審核);
四、被告上海創(chuàng)佳服飾有限公司、被告德馬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被告周樂琴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共同賠償原告寶馬股份公司包括合理費用在內的經濟損失人民幣300萬元;
五、駁回原告寶馬股份公司的其余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后,各方均未提出上訴,一審判決已發(fā)生法律效力。
來源:上海知產法院
編輯:IPRdaily王穎
推薦閱讀: